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综合
刘世海坚守古法工艺,凭一颗匠心,斫制出一张张精致的古琴——
传承中的古韵新声
发布日期:2024-11-05 06:55
来源:阳泉晚报

  地处繁华闹市的城区太上小区里,隐藏着一间古朴的工作室,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的传承之地。刘世海,一位年逾七旬、面容慈祥的老者,便是这项古老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双手,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每一道皱纹都镌刻着对古琴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

  说起74岁的刘世海,熟识的人都知道,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一块块木板上抠抠挖挖中度过的。许多人知道他做琴多年,却不知道这位普通的老人其实是一位身怀古法制琴技艺的斫琴师。去年10月,他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推开刘世海家老旧的大门,家中是另一番景象,展示着这位古稀老人的与众不同:并不宽敞的室内,除了家具,就是堆放着的层层叠叠的木头,靠墙位置摆放着的一张张未完工的古琴,表明了老人的身份——斫琴师。

  古琴又名七弦琴、瑶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斫琴代表的是整个制琴的过程。古琴艺术虽然早在2003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也是唯一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族乐器,但一直处在曲高和寡的孤寂境地,现在学习古琴弹奏的人越来越少,会手工制作古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刘世海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刘世海的祖上三代均是爱琴之人,尤其是爷爷,不仅做过木匠,还掌握了一套斫琴工艺。刘世海45岁那年,因单位不景气,不得不回到家中,捡起家里传下的老手艺,以木工为生。“当时也没多想,就是觉得掌握一门手艺,能够养家糊口。”刘世海言语简单朴实。然而,真正让他决心投身于古琴斫制这一行业的原因,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天,16岁的大儿子刘虚极对古琴产生兴趣,想要一张古琴。当时一张古琴的售价要好几千元。家里条件不允许,刘世海便想着给儿子制作一张古琴。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数据的情况下,刘世海凭借着家里的半张残缺的仲尼,靠着手量尺寸,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古琴。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将近30年的时间,他再也没停手。

  自此,家中常回荡着悠扬的古琴声,那些旋律如同溪水般流淌进刘世海的心田,滋养了他对这一古老技艺的热爱。他也被古琴背后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深深触动,立志要亲手制作出能够流传后世的好琴。

  刘世海的斫琴之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他拜访了许多斫琴师,见到了一张张历经沧桑却依然音色清越的古琴。他走遍了山川大河,寻找最适合制作古琴的木材,从选材到开料,每一步都遵循古法,力求精益求精。在他看来,每一块木头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性,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将它们最完美的音质激发出来。

  在工作室里,时间仿佛凝固。从木料的初步处理到琴身的雕琢,再到配件的安装,每一步刘世海都手工完成,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刘氏古琴制作技艺是选用杉木、楸木、梓木配以传统大漆、鹿角霜、乌木、紫檀、蚌壳等天然材料,融合传统木作、漆作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斫琴看似简单,实则很复杂。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的上弦,需要数十道工序。制作一张古琴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刘世海说。

  在制作过程中,刘世海会不断调试,通过简单的敲击就能检验古琴的音质。他要确保每一张琴都能发出和谐、清越的音色。在刘世海看来,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张琴都承载着制琴人的情感与理念。因此,他在斫制过程中,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更融入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使得每一张古琴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岁月流转,刘世海结识了全国各地不少古琴爱好者,也有不少人加入了传习队伍。他们有的继续从事古琴演奏,有的则跟随师傅的脚步,投身于古琴斫制。刘世海欣慰地看到,这一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如今,刘世海的作品在业内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但他最为珍视的,仍是那份源自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闲暇时,他总会轻轻拨动亲手制作的古琴,悠扬的琴声,仿佛是对过往岁月的低语,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刘世海的世界里,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顾超文/图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