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正值周日,每个周日的下午是市六中学生史东明为自己规划的读书时间。他从书架上取下来一本名为《瓦妮说童年》的散文集,每每翻看,他总能有一些新的感悟。
书页间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与时光的印记,史东明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想起了书的作者李彦良老人。2017年,李彦良老人在阳泉友爱医院入院治疗,其间与史东明一见如故。
今年15岁的史东明是阳泉友爱医院的小志愿者。小学时,他就和奶奶刘美英一起参加医院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每逢假期或者周末,他都会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与医护人员和奶奶一同投入到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中,将温暖和关怀带给那些需要的人。
而李彦良就是史东明在志愿活动时的服务对象之一。在医院的病房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寂静,但小志愿者的到来总是能为老人们带来一丝活力。史东明会细心地询问每一位重病老人的喜好,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挑选书籍。有时,他会选一本诗集让老人们随着轻柔的诗句回忆往昔;有时,则是一本关于探险的故事书,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史东明的声音轻柔而富有感染力,每一个字都像是温暖的阳光,穿透病房的窗户,照进老人们的心房。
除了读书,史东明还会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从有趣的课堂实验到与朋友的趣事,每一个小故事都能让老人们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他深知,这些看似平常的分享,对于长期卧床、与外界隔绝的老人来说,是无价的精神慰藉。
当老人们偶尔因身体不适而皱眉时,史东明会轻轻地握住他们的手,传递着无声的安慰与力量。在这样的时刻,言语似乎变得多余,两颗心通过最纯粹的方式相互靠近,共同感受着生命的温度。
为了让病房的氛围更加温馨,史东明为老人们吹奏陶笛,还会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能,为老人们制作各式各样的小礼物。有的是用彩纸折成的千纸鹤,寓意着祝福与希望;有的是用毛线编织的小挂件,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他的心意。
在奶奶的推荐下,史东明开始阅读李彦良老人创作的传记式散文集《瓦妮说童年》。《瓦妮说童年》中的故事童趣盎然,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太行山农村独生女的童话。史东明一下子就看得入了迷,被瓦妮的质朴乐观所吸引。细心的史东明甚至看到了书中的一处错误,他还写了一篇读后感,制作了卡片,托付奶奶交到李彦良老人手中。
“李老师,您好,明天我就要去医院探望您了。您知道我有多喜欢您的作品吗……”得知小志愿者成了自己的小书迷,李彦良十分高兴,连夜就给史东明写了回信。两人通过书信的方式探讨家风、分享书籍、交流心得。那一年,73岁的李彦良和11岁的史东明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直到生命的最后,病痛的折磨使得李彦良无法再提笔写字,但她依然惦记着那个带给她温暖的忘年交。
面对老人的逝去,史东明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意识到,参与临终关怀,不仅仅是给予他人安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学会了珍惜、勇敢与爱,也更加坚信,无论生命以何种形式结束,爱与希望都永远延续。
除了志愿服务,史东明经常陪着奶奶一起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们。他把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为他们购买小零食和礼物。多年来,史东明与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他们一起画画、唱歌,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
每次探访结束后,史东明都会回到家中,或是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认真地撰写探访报告。他会详细地记录下每次探访的基本情况,包括老人的反应、交流的内容以及他们脸上表情的微妙变化。在“效果与反馈”部分,他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服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老人们是否因他的陪伴而感到一丝宽慰。更重要的是,在“收获与感受”一栏,史东明会深情地写下自己在这次志愿服务中的所感所悟,有时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会,有时是对人性光辉的无限感慨。
如今,史东明已经是市六中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他依然用热心和行动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帮助老师和同学解决困难,还是主动分享学习资料,在所有人的讲述中都能感觉到史东明是一个温暖的人。
史东明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学校“弘扬志愿服务 发扬友爱精神”主题升旗仪式上,他收到了阳泉友爱医院送来的志愿者证书,并被市六中授予“志愿先锋好少年”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在志愿服务中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的赞赏。
5年间,史东明坚持公益服务达265小时。厚厚的一叠志愿者工作记录,写满了史东明参加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他已经记不得自己写过多少篇探访报告,但他深知这些文字,不仅是对他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继续投身志愿服务的坚定承诺。顾超文/图